——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农业作为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历来得到自治区的高度重视。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全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20个中央一号文件引导支撑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区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三农”发展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2017年全区拥有耕地面积5216.47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2031.78千公顷,增长0.6倍。拥有农业从业人员595.9万人,比1978年增加344.43万人。
农业机械动力总量逐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跃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66.69万千瓦时增加到2017年的2676.53万千瓦时,增长了15.1倍。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分别从1978年的2.01万台、0.78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50.33万台和25.92万台,分别增长了24.0倍和32.2倍。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2017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4%,其中主要农作物机收率达到54.5%,比1978年增长36.3个百分点;机耕率达到99.4%,比1978年增长37.7个百分点;机播率达到94.4%,比1978年增长46.2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幅完善,设施农业数量迅速增长,保障农业生产有序进行。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拥有能正常使用的机电井5.9万个,排灌站1.1万个。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27.1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2220.43千公顷,增长了0.9倍。有效灌溉面积占比由1978年的81.85%增长到92.54%。温室占地面积10.2千公顷,大棚占地面积达到12.0千公顷,渔业养殖用房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自治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不断改善,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成三大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7年,全区粮食产量(含薯类)达到1447.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3.4%。2008到2017年自治区粮食产量实现9年连增,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实现了由短缺到总量平衡、略有结余的历史性跨越。
2017年,全区棉花产量达到456.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82.1倍,年均增长12.0%。2017年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76.5%,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商品量、调出量连续23年稳居全国首位,新疆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继续巩固提升。
2017年全区油料总产量达到71.20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5.1%;糖料总产量达到530.68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31.4倍,年均增长9.3%;蔬菜总产量达到1973.1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0.6倍,年均增长8.2%;水果总产量达到1040.20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73.4倍,年均增长11.7%。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坚持现代畜牧业开拓创新和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区结合,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畜牧业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全区猪牛羊肉总产量137.08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3.2倍,年均增长7.0%。其中,猪肉产量达到35.80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3.4倍;牛肉产量达到43.0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2.6倍,羊肉产量达到58.2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9.9倍;禽肉产量达到17.02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7.37万吨,牛奶产量达到160.36万吨。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0.57万吨稳步提高至16.54万吨,增长28.0倍,年均增长9.0%。
三、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自治区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54.9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06.0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2.2%;林业产值54.26亿元,占1.8%;牧业产值685.29亿元,占22.4%;渔业产值23.22亿元,占0.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86.07亿元,占2.8%。与1978年相比,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以棉花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已占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实现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化。全区特色林果业发展进入稳定面积、提质增效新阶段。畜牧业生产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区结合生产方式转变,畜产品供给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水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以垂钓、旅游、餐饮、观光为主的水利渔业、冷水渔业、休闲渔业逐渐成为新的渔业增长点,显现出新疆渔业资源独特,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新疆农业产业化迎来发展黄金期,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纷纷成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自治区农业增长新动能不断形成。2017年全区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4万个,其中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2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加值449.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万个,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示范社1684家,自治区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9家,其中国资控股企业52家,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有195家、10亿元以上的有19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家。农业经济发展 “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目前全区已启动4个县(市)国家级产业融合试点示范,6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五、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交通、能源、通讯设施文化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区通公路的村达到89.9%,通电话的村达到89.1%以上,通电的村达到93.2%以上。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全区92.0%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76.6%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牧民免费健康体检实现全覆盖,99.4%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 41.4%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39.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村学前三年双语教育全面普及,南疆四地州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目前全区97.0%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5.3%的乡镇有小学。
六、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水平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治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19.17元提高到2017年的11045.00元,年均增长12.31%,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持续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民衣食住行全面改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超过60%下降到2017年的33.2%,下降近3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农村居民家中几乎没有生活耐用消费品,到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区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19.5辆、摩托车、电瓶车112.1辆、淋浴热水器34.4台、空调7.0台,电冰箱92.4台,彩色电视机102.5台、电脑14.3台、手机178.8部,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七、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涌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农业产业链不断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2017年全区开展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达到5988家。全区生产、销售、加工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达到400家以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达到55个,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也达到400家以上;全疆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到118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85个,绿色食品486个,有机农产品44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59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95万亩。于田沙漠玫瑰、策勒红枣、皮亚曼石榴、和田薄皮核桃、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等纷纷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农业和农村发展经历了农产品供给短缺到基本平衡的跨越式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从无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位于全国前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业新经济蓬勃发展,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固本强基。随着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疆农业经济必将继续释放更大发展潜力,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扫描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