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春风秋雨,40年沧桑巨变;春华秋实,40年铸就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差别化政策、产业援疆机遇,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变革的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演绎了从改革走向辉煌的动人篇章。40年来,新疆发展步入一个提速提质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已处于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关键期和关口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大美新疆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祖国边陲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成就回顾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援疆省市和国家部委无私帮助下,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力推进稳定发展各项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天山南北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为新疆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40年来,新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9.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881.96亿元,增长42.2倍,年均增速达到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51.84亿元,比1978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7.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30.89亿元,增长40.7倍,年均增长10.0%;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99.23亿元,增长98.5倍,年均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17年的44941元,增长21.0倍,在西部省区中位居前列。
经济增长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迈进。1978年至2017年,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拼搏赶超动能更足。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一、二、三”型(1979-1991年)的低级形式向“二、三、一”型(1992-2014年)的中级形式,再到十八大以后的“三、二、一”型(2015-2017年)的中高级形式转变。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财政实力由弱到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2017年,新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6.52亿元,比1978年增长204.4倍,年均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37.24亿元,增长271.5倍,年均增长15.5%。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财政工作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把自治区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民生。2009-2017年,自治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185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5%。民生建设投入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不断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新疆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31.9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257.36亿元,增长664.3倍,年均增长18.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18.4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871.00亿元,增长911.4倍。存贷比由1978年的57.9%,提升到2017年的79.4%,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各项存款的年净增额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22.5%,扩大了17.9个百分点。在各项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信贷收支平衡的关键变量。2017年与1978年相比,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6.42亿元猛增到8402.52亿元,增长1307.8倍,占全部人民币存款的比重由20.9%上升到49.8%,扩大了28.9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并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我区常住人口达到2444.67万人,40年间,总人口净增1211.66万人,增长98.27%,年均增加30.83万人,年均增长1.77%。城镇化率为49.38%,比1978年的26.07%上升23.31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末,全区城镇人口在50-100万人的大城市1座、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11座、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12座。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167.5平方公里,2017年扩大至1091平方公里,增加923.5平方公里,增长5.5倍。
区域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北疆依靠丰富的资源、众多的工业企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2017年,除南疆四地州以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80.3%,比1978年提高3.5个百分点。这些地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南缰四地州在充分发挥优势区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扩张效应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南疆四地州经济凸显后发赶超态势。2009—2017年南疆四地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2.5%,高于北疆增速1.5个百分点,高于全区GDP增速2.4个百分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把南疆四地州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支持倾斜,为助推南疆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改南疆经济增速长期低迷的落后格局。
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确定并实施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突出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三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演进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结构,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35.8∶47.0∶17.2调整优化为2017年的14.3∶39.8∶45.9,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下降21.5和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已由传统工业向服务业发展转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由单一失衡转向优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历了由大力实施“一黑一白”战略向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的转变,工业产业结构由石油工业为主调整为化工、轻工、纺织、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煤炭等行业快速协调发展。新疆非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2012年规模以上非石油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石油工业,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规模以上非石油工业增加值208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0%,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彻底改变了石油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具有新疆特点的工业多元化发展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1.7%提高到32.2%。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趋于优化。2017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07.5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34.5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9%,比1978年下降3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8.5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4.4%,比1978年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84.4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4.7%,比1978年提高 31.1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发挥新疆丰富的农业生产要素和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以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保障,全面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速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绿色生态可持续,打造新疆特色的高水平农业发展新模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新疆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4.92亿元,比1978增长15.8倍,年均增长7.5%。粮食生产保持区内“总量平衡、略有结余”,粮食产量屡创新高。2017年,全区粮食产量(含薯类)达到1447.6万吨,比1978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3.4%。2008到2017年自治区粮食产量实现9年连增,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实现了由短缺到总量平衡、略有结余的历史性跨越。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建成全国最大优质商品棉基地,特色林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2017年,新疆棉花产量456.6万吨,比1978年增长82.1倍,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70%以上;林果面积1856万亩,其中,南疆地区1564万亩,特色林果业已成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畜牧业生产由传统向现代不断迈进。2017年,新疆畜牧业产值达到685.29亿元,比1978年增长13.3倍,年均增长7.1%,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肉类总产量达到162.84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62.8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5.9倍、30倍。主要畜产品结构优化,市场供给能力增强,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新疆农业产业化迎来发展黄金期,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纷纷成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自治区农业增长新动能不断形成。2017年,全区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4万个,其中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2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加值449.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万个,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示范社1684家,自治区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9家,其中国资控股企业52家,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有195家、10亿元以上的有19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家。农业经济发展 “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目前全区已启动4个县(市)国家级产业融合试点示范,6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型工业化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重点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新型工业化取得长足发展。
工业总量不断壮大。1978年工业完成增加值仅有14.18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17年达到3254.18亿元,比1978年增长40.1倍,年均增长9.9%。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经过逐步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7.1%降至2017年的29.9%。作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企业所缴纳的税金总额也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长。2017年工业生产税净额为814.89亿元,是1978年的179.1倍,占GDP生产税净额的60.0%。工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17年,全区发电量达到3010.78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136.7倍;钢材产量1300.85万吨,是1978年的190.5倍;水泥产量4581.05万吨,是1978年的倍58.6倍;化肥产量299.01万吨,是1978年的147.5倍;纱产量155.69万吨,是1978年的55.6倍;煤炭产量17782.30万吨,是1978年的16.5倍。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不仅满足新疆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也满足国内乃至国际的需要,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工业园区蓬勃兴起。改革开放以来,踏着工业化浪潮的步伐,1992年新疆第一个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经历岁月的洗礼,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逐步走上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围绕天山北坡产业带、天山南坡产业带、吐鲁番-哈密产业集聚区、南疆三地州产业集聚区、沿边产业区(简称“两带三区”)的园区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布局日趋合理。 2017年,新疆工业园区93个;国家级开发区23个。
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工业增长新动能。2017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59家,实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8.75亿元;高技术产业企业4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6.72亿元。
五、服务业快速发展,荣居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服务业不断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区位及政策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新兴产业园区,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贡献度不断提高。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2017年,新疆服务业增加值占新疆GDP比重为45.9%,比1978年提高28.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1%,比200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多元化商贸流通格局带动消费市场繁荣发展。新疆不断加大商贸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贸流通体制,形成了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大流通格局,商贸物流业在扩大商品流通、抑制市场物价、繁荣城乡经济、促进对外开放、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新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44.58亿元,比1978年增长138.1倍,年均增长13.5%。形成了以购物中心、百货店、集贸市场等业态为支撑的商贸流通体系。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00家,比2002年增加75家;实现成交额2205.04亿元,比2002年增长13.7倍,年均增长19.6%。
电子商务催生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的融合日益紧密,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消费活力充分挖掘,新兴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新疆企业通过网络(国内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出售商品实现的零售额为76.7亿元,比2014年增加1.4倍,年均增长32.9%。新疆本地消费者通过网购实现的网上零售额为569.1亿元,比2014年增加1.6倍,年均增长37.4%,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9.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8.7%。
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推动。新疆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实现由景点旅游向 “全域旅游”加快转变,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新领域、新业态、新产品供给,打造“大旅游格局”。 新疆现有国家5A级景区12个,国家4A级景区77个。2017年我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0725.51万人次,旅游消费达到1821.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4%和30.1%,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兴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新疆新兴服务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逐步形成以企业管理服务、广告业、咨询与调查、会展、旅行社及相关服务等行业为主导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体系。2017年,新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83家,比2014年增加699家。实现营业收入1526.26亿元,比2014年增长72.3%。2017年,全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5.2亿元 ,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24.6% ;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1.3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78.08亿元;同比增长3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244.90亿元,同比增长24.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9.46亿元,同比增长9.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35.08亿元;同比增长64.4%。
六、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落后面貌,新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1978~2017年,新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33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755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2013~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50041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1%,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生产能力,新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从投资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78年的99.7%下降到2017年的71.9%。而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民间投资比重持续提高,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区民间投资3416.85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0%,改变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从隶属关系看,地方投资成为主导力量。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新疆的投资中,中央投资占半壁江山,分别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5.1%、54.0%、60.8%和51.0%,对投资的贡献率分别为60.3%、53.1%、63.5%和42.4%。特别是2010年以后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新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地方投资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2017年地方投资占到了全社会总投资的85.8%,地方项目对新疆经济建设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新疆投资的主要力量。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为经济发展补短板加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全区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水利枢纽等事业日新月异。加快推进重大水资源配置和枢纽工程建设,建成或正在建设以克孜尔水库、乌鲁瓦提水利枢纽、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农村饮水安全、重点河流防洪、大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新疆水库库容由1978年的17.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71亿立方米,水库库容增长8.6倍。新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90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占总灌溉面积比重达到54%,已经基本构建了现代农业水利保障体系。加快铁路、民航、公路等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一大批标志性交通骨干工程建成投运,通达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中、南三大通道和南北疆大通道建设,高速铁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加快南北疆支线机场布局建设,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末,新疆铁路营业里程达6244公里,民航通航里程达27.19万公里,公路线路里程18.5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4578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6.1倍 、55.8倍和7.8倍。新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飞机场有21个,是中国拥有机场最多的省区。乌鲁木齐机场成为我国五大枢纽机场之一。新疆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249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二位;新疆电力外送能力 万千瓦。大力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实现了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等现代化传输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宽带新疆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大数据产业综合实验区,新疆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1984年,房地产综合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开始实施,从此全区的房地产开发事业开始蓬勃的发展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91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57.43亿元, 200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1.4倍,增速创改革开放40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历史最高峰。2017年,新疆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037.86亿元,是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0倍。“十二五”时期至2017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923.11亿元,年均增长16.9%。2017年,全区登记注册的房地产企业3000多家,其中有工作量的房地产企业1935家,比1996年增长12.9倍。1996年至2017年,22年间全区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1616.10万平方米,销售额7406.09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22.5%。
七、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沿边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积极推进伊宁、博乐、塔城三个边境合作区发展,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口岸建设力度,目前,新疆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7个,自治区批准的二类口岸12个,新疆已经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对外贸易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新疆外贸进出口额达206.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897.3倍,年均增长19%。新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双边多边国际援助等均取得显著成就。
“一带一路”建设成就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不断完善政策规划体系,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了遵循指导和规划引领。2017年,新疆已拥有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喀什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等4个综合保税区,中欧、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初步形成,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建成投运2年, 2016年开行中欧班列135列,2017年710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设并完善了中巴、中俄、中吉、中塔、中哈、中阿等跨境光缆系统,大力推进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全面深化贸易投资合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推进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金融政策创新,2010年新疆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以来,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美国等9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业务累计结算量已突破2750亿元。
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多层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特别是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连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多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各族群众最期盼、最急需、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其成果让各族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城乡居民生活由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发展到向全面小康冲刺。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坚持就业第一,城镇困难人员和农村低保家庭确保至少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24小时动态清零。2017年,新疆就业人员1307.56万人,比1978年的491.25万人,净增816.31万人,年均增加20.93万人。就业结构从典型的“一、二、三”格局调整为“三、一、二”格局。2017年,新疆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534.57万人,占40.88%;第二产业188.55万人,占14.42%;第三产业584.44万人,占44.7%,就业结构形成了“三、一、二”格局。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1.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09和31.09个百分点。2017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517.6万人,增长高达7.74倍,无论是就业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居三大产业之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2.06︰14.33︰13.61调整为40.88︰14.42︰44.70。
城乡居民收支显著提高。2017年,新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75元,是1978年的96.5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45元,是1978年的92.8倍,年均增长12.3%。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特征日益明显。201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797元,比1980年增加22379元,增长53.5倍,年均增长11.4%。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51元,提高至2017年的8713元,增长56.7倍。
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新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2.5平方米,比1985年净增1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2平方米,比1980年净增18.2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2017年,新疆城镇常住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227部、家用电脑65台、家用汽车36辆;农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187部、家用电脑17台、空调器2台。
民生保障事业全面推进。新疆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17年末,新疆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78.18万人,比2000年增加372.88万人,年均增长9.9%,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8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4.22万人,比2000年增加121.48万人,年均增长4.4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9.2万人,比2000年增加311万人,年均增长9.9%。截止2017年末,全区30.12万户城镇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到396元/月.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7.89万人增加到65.4万人,年均增长14.1%。全区93.32万户农村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到3200元/年.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50.9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03.63万人,年均增长9.1%。
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素质持续提高,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事业进步巨大。新疆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全面推进“普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率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推进“双语”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内地高中班、疆内初中班、南疆15年免费教育等20多项教育惠民措施。截止2017年末,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1%,其中南疆四地州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9%;初中适龄少年净入学率99.06%,其中南疆四地州适龄少年净入学率98.6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94.50%,其中南疆四地州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95.3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69%;普通高中355所,在校生56.7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19%,新增在校生12.64万余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实现全覆盖。
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区医疗设施条件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推进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2017年,新疆拥有卫生机构数8294个,比1978年增长2.2倍;卫生事业床位数16.96万张,比1978增长1.9倍。卫生机构人员数17.36万人,比1978年增长2.4倍。人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0.4提高到73.9岁。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疆大力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7年末,新疆拥有博物馆90家;文化馆119家,新疆大剧院、二宫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体场馆相继亮相。全疆共设立美术馆52个;公共图书馆107个;文化站1170个。拥有广播电视台91座,电视节目220套,广播节目169套。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5%。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截止2017年末,我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19个,其中国家级2个;重点实验室达5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中心78个,其中国家级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73个,其中国家级9个。政府属科研机构达104个,企业办研发机构409个,高等院校所属研究机构99个。科技队伍庞大。2017年,全社会含政府属、高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数达到642家,比2009年增加73家,年均增长1.5%;机构中的研发人员达10700人,比2009年增加2309人,年均增长3.1%;科研机构研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4492人,占全部研发人员的42.0%。机构研发经费18.97亿元,比2009年增加7.93亿元,年均增长7.0%。专利申请授权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了大幅提升。全区受理专利申请数从1985年的36件增加到2017年的1.43万件,年均增长21.5%。
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效应持续放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放松,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大美新疆,生态新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新疆得以实现。
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新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法制手段,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严禁“三高”项目进疆,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经过40年的发展,新疆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2017年,新疆监测的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优良天数 占69.0%。近五年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为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99.02%。
园林绿化建设持续有力。40年来,城市绿化总量稳步增长,公园、广场、绿道数量不断增加,全社会建绿机制基本形成。2017年,城市园林人均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比1978年10.6增加1.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3252公顷,每万人中城区绿地面积56.5%;拥有公园149个,比1978年的3个增加146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比1985年4.4平方米增长1.8倍。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四十年的成就来之不易,四十年的探索充满艰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新疆各族人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不断深化的改革,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不断扩大的开放,持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把大美新疆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扫描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