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能源发展成效斐然 资源转换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0-06-11 18:02
来源: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浏览次数:
【打印文本】
分享到:

能源发展成效斐然资源转换能力提升

——建国70周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新疆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不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丰富,而且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巨大,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新疆能源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就,已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工业体系。全区能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产业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成为自治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疆能源发展70年历程

新疆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分布广泛,预测储量2.19 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储量的40%,位居全国首位。由吐哈、准噶尔、伊犁、库拜四大区组成的新疆大型煤炭基地是国家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煤炭生产力西移的重要承接区。新疆油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1/4,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根据第三次资源评价报告,新疆石油远景资源量213亿吨,占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的20%。新疆九大流域九大风区四大太阳能资源带蕴藏着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优势。全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817.9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2526.7万千瓦。风能资源总储量居全国第二,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年。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年辐射总量达5430-6670兆焦/平方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能源产业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入巨资不断加强能源生产基础建设、提高能源生产科技和装备水平,增强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70年来,新疆能源工业累计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4%,是同期投入最大的基础产业部门,为保障新疆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新疆能源工业进入开拓发展阶段

解放前,新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煤矿,1949年新疆原煤产量仅有17.98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1951年创建了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拉开了新疆煤炭工业建设序幕。到1957年,新疆煤炭工业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10万元,建成了六道湾煤矿、西山煤矿、塔城铁厂沟煤矿等11处煤矿,新增生产能力78.5万吨,全区原煤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11.75万吨,1960年达到473.85万吨。1962年,自治区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文化大革命前,陆续兴建了年产各30万吨的选煤厂4处和煤矿机械厂、煤化工厂,成立了煤田地质勘探局、煤田灭火工程队、建筑安装工程处、煤矿学校、煤矿医院等单位,这一时期是新疆煤炭工业生产建设发展和系统配套的重要时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初期,新疆煤炭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全区原煤产量由1966年的463.58万吨下降到1969387.33万吨,文革后期原煤产能和产量有所提高。到1975年,新疆煤炭工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974万元,投资矿井19处,新增产能271万吨,1977年开始在煤炭工业推行采煤机械化,到1978年,新疆原煤产量达到1079.01万吨,比1949年增长59倍。

20世纪50-70年代,新疆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以石油为主,天然气为辅,气藏发现较少。1951年,新疆原油产量仅0.35万吨,1952年发现并投入开发新疆第一个气藏——独山子油田上第三系气藏,1953年生产天然气26万立方米,1977年发现新疆首个气田——柯克亚凝析气田,80年代后进行勘探开发。石油勘探开发主要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进行,建成了西北第一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投入开发,1960年新疆原油产量达到166.23万吨。60年代初期,自治区在抽调大批人员和设备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同时,进行油田全面调整,油田进入稳产增产阶段,到1969年原油产量增至120.16万吨,实现了开发调整规划稳定100万吨的目标。70年代,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到1978年,新疆原油产量增到353.05万吨,比1960年增长1.1倍,比1951年增长1008倍。

(二)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新疆能源工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把能源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新疆煤炭工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新疆持续加大煤矿建设力度,到1985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投资22438万元,新建地方国营煤矿4处,新增产能188万吨/年,乡镇煤矿异军突起,产量超过统配煤矿。1978年全区原煤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1989年突破2000万吨,2010年原煤产量接近亿吨,达到9926.72万吨,比1978年增长8.2

新疆石油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石油开发战略,把扩大勘探、增加储量列为发展新疆石油工业的首要任务,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自治区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石化、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石油石化工业成为新疆重要的主导产业。2010年,新疆原油产量2558.16万吨,比1978年增长6.2倍,天然气产量249.91亿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99倍。

(三)西部大开发至今,新疆能源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至今,是新疆能源资源全面开发利用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围绕三基地一通道”(即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设,新疆能源优势资源转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疆煤炭产业飞速发展。2010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全面加强准东、伊犁、吐哈、库拜4大煤炭基地,13个重点矿区和11个一般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出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勘探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等政策。全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准东、伊犁、吐哈、库拜4大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煤炭开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煤电、煤化工等资源转换工程逐步落地。神华、鲁能、华电、新汶、国投等一大批国内外的知名企业进驻新疆,大幅度提升了全区煤炭产业装备技术应用水平。2018年,全区原煤开采能力达到19458.26万吨/年,比2010年增长81.4%2011-2018年原煤累计产量达到12.5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70年原煤生产总量的54%

新疆石油石化工业长足发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新疆石油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新的管理机制,使新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不断加快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油气盆地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形成乌鲁木齐、独山子、克拉玛依、南疆塔河石化等千万吨级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油气开采及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末,全区原油开采能力达到2775.15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3296万吨/年。

新疆电力工业展翅腾飞。在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引下,新疆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步伐加快,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拉动用电需求大幅上升,新疆电力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大幅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8年新疆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977.60万千瓦,发电量从2010年的679.33亿千瓦时增加到3292.65亿千瓦时,增长了3.8倍。与此同时,电源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水、风、光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全区形成以火电为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电力格局。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新疆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这一时期,新疆能源工业主要以原煤开采为主,原油、天然气占比很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疆能源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批重大能源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能源工业快速发展,能源产量迅速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力保障着新疆能源供应和社会经济发展。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950年,新疆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只有16.85万吨标准煤,1978年也仅1410.75万吨标准煤。改革开放以后,新疆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资源勘探、绿色开采应用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逐步成熟,能源开采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到2018年,新疆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4030.14万吨标准煤总量,比1950年增长1425倍,比1978年增长16倍。主要能源产品大幅增长,位列全国前列,其中,原煤产量21352.17万吨,比1949年增长1187倍,比1978年增长19倍,位居全国第四位;原油产量2647.39万吨,比1951年增长7563倍,比1978年增长6.5倍,位居全国第四位;天然气产量321.83亿立方米,比1953年增长123780倍,比1978年增长127倍,位居全国第三位;发电量3292.65亿千瓦时,比1950年增长329264倍,比1978年增长155倍,位居全国第七位。

(二)能源运输能力极大提高

经过70年的建设,新疆交通运输长度增倍,线路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兰新线建成后,新疆又相继建设了兰新铁路复线等十多条铁路,构成了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疆、衔接内地、沟通欧亚的铁路运输干线。与此同时,以乌鲁木齐为中心,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辐射地县,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北达蒙古的干线公路交通网已经形成。自1958年建成当时全国最长的克拉玛依独山子原油输送管道,到2002年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开始,新疆管道运输不断延伸,西气东输一二三线西段、中哈原油管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等60多条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6000千米的西部能源战略通道建成并发挥作用,形成了连接海内外、联通上下游、贯通南北疆、服务东西部的能源大通道格局。2010年,新疆开始实施疆电外送战略,哈密至敦煌的双回750千伏线路与西北主网相连,2012年新疆与西北的交流第二通道哈密至沙州双回750千伏线路建成,2014年哈密到河南郑州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全部投运,2018年吉泉直流±11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新疆段全线贯通,形成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能源战略新格局,2010年以来累计疆电外送电量1897亿千瓦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截止2018年,新疆已建成铁路公路里程19.54公里、4疆电外送通道、管道输油(气)总里程8860公里,形成了面向东部,联接周边国家的油气资源战略大通道。2018年,新疆外运的能源达到11220万吨标准煤,新疆优质能源资源通过天上地下网络源源不断运往内地,有力地支持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三)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

煤炭工业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重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全区生产矿井全部建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神新公司、潞新公司、徐矿新疆公司等国有重点煤矿实现瓦斯数字化远程监控。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攻关形成超深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理论、含盐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等两大地质理论、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深层砂岩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等三大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复杂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超深复杂储层改造技术等十大特色工程技术,累计获得科学技术奖国家级19项、省部级346项,专利授权821个,先后有邱中健等4位同志当选为院士。吐哈油田研发的第一套间歇气举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间歇气举井的远程监控诊断与控制,让全球700多口气井进入物联网时代,实现智慧采油采气、智慧诊断。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乌石化大芳烃项目建成,新疆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原料装置达到世界级规模和国际先进水平。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60万千瓦火电机组,建成具有年调节或多年调节的大型水电站,建成全国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基地,新疆在太阳能、风能、特高压输变电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在全国甚至是国际处于领先水平。煤化工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煤制气项目设备国产化率已达 90% 以上,丁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五六十年代,新疆能源生产以煤炭、原油为主,1978年,全区非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比仅1.8%,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仅2.6%。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发展方向,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节能重点,通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引进先进技术与产能,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逐步由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向多元化转变,推动我区能源结构不断优质化和低碳化。2018年,全区非化石能源生产总量比重9.0%,比1978年上升7.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2.3%,比1978年上升9.7个百分点,能源清洁利用率明显提高,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55.4%,天然气消费比重由3.4%提高到7.9%

(五)能源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951年,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只有20.15万吨标准煤,1978年增加到979.27万吨标煤,能源工业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40年,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逐步扩大,能源消费快速扩张,并带动全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8年,新疆能源消费总量17694.03万吨标煤,比1978年增长17倍。1978-2018年,新疆能源消费以年均7.5%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0%的的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良性互动。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通过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新疆加快建设煤炭、油气、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基本形成了准东、伊犁、吐哈、库拜、和克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和石河子煤化工集聚区,建成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生产盆地,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车、库尔勒、泽普、鄯善等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北疆、南疆、东疆油气管网框架,初步建成国家三基地一通道,能源产业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新疆工业增加值六成依靠能源工业,工业实现利税六成来源于能源工业。

(六)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全面提高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能源消耗强度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新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从1952年的4.96吨标准煤上升到1978年的28.07吨标准煤,年均上升6.89%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顺应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多措并举,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节能降耗政策,采取政策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多管齐下全面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检查督导,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改造,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节能和转型升级,全区节能成效初步显现。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区单位GDP能耗从1978年的28.0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11.09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2.30%。全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全面提高。2018年,发电效率40.7%,比1980年提高19.5个百分点;炼焦效率86.4%,比198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供热效率81.3%,比199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炼油效率96.8%,持续保持高效稳定。主要产品单耗普遍下降。与2006年相比,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7.0千克标准煤,下降71.9%;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79.4千克标准油,下降3.7%;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离子膜法30%)308.9千克标准煤,下降0.6%;单位电石生产综合能耗939.9千克标准煤,下降30.2%;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110.2千克标准煤,下降42.8%;吨钢综合能耗571.4千克标准煤,下降12.0%;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1782.1千克标准煤,下降6.2%;电厂火力发电煤耗每千瓦时303.1标准煤,下降25.6%

70年来,新疆能源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新疆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汲取70年来宝贵经验,继往开来,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速推进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谱写新疆能源发展新篇章。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