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七十年铸就辉煌巨变 青色草原谱写新华章

发布时间:2020-06-15 12:27
来源: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浏览次数: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七十年铸就辉煌巨变青色草原谱写新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博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19547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正式设立,草原儿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确指引下,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带领各族人民紧跟时代变革的大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繁荣,谱写了一篇辉煌壮丽的时代华章。回眸历史,放眼前瞻,我们用统计数据来描述七十年博尔塔拉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州,简称博州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位于新疆西北边缘,准噶尔盆地西端,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相邻,边境线全长372千米。地域东西长315千米,南北宽125千米,总面积2.72万平方千米,约占新疆疆域总面积的1.7%,辖2个县级市、2个县,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及下辖11个团场。

博州具有两湖三山的地貌,由南北两侧山地、中部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三个较大的地貌单元组成,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绿洲湿地、沼泽湖泊一应俱全。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潜力,全域旅游快速推进,旅游业快速成长,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70万人次,同比增长54%,旅游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80%。先后建立了4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境内的赛里木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仅189,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温泉县地热资源丰富,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博州远离海洋,西、北、南三面环山,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由于地势是西高东低,因而年均气温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博州有着富集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石灰石、石英岩、花岗岩、湖盐等都具有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的特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农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出口基地、中国枸杞之乡,国家级冷水鱼良种繁育养殖基地。

博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通道国内外的重要连接点和进出口过货关键节点,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纵贯全境,中哈输油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穿境而过,是两大交通动脉、两大口岸交汇处,G30高速公路与219省道、精伊霍铁路与北疆铁路乌精复线在博州交汇,阿拉山口口岸是集铁路、公路、航空、输油管道四种运输方式兼有的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一类口岸,进出口货物稳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二位。近年来,已有渝新欧、汉新欧、蓉新欧、郑新欧等39条经阿拉山口出境至欧洲腹地的五定班列开通运营,年开行专班次已达1200列,阿拉山口口岸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欧洲最便捷、最稳定的大通道。

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85亿元,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3%;第二产业增加值88.57亿元,增长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8%;第三产业增加值177.92亿元,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9%,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生产总值692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10466美元。2018年末,全州总人口47.85万人,较1949年增加44.07万人,增长11.7倍。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从经济总量跨越历程来看,呈现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年均增量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博州经济总量仅有230万元,201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30.34亿元,是1949年的1.44万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70年来年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5471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宣告成立,当年实现经济总量537万元,较1949年增长2.6倍。1979年自治州经济总量突破亿元,达到1.1亿元,用了30年时间;1994年自治州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达到13亿元,用了15年时间;2004年自治州经济总量达到50亿元,用了10年时间;2010年自治州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达到127.3亿元,用了6年时间。此后用了3年时间,到2013年突破200亿元,用了4年时间突破300亿元。

人均GDP连续跨越。2018年自治州人均GDP达到69259元,是1949年的844倍。194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82元,1979年达到418元,1994年达到3606元,2004年超过万元大关,2009年突破2万元达到20769元,2013年再次突破4万元大关达到41791元,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711元,正向7万元迈进。

产业结构实现新转变。70年来,博州三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不断提高,形成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1949年三次产业比为83.5:5.6:10.9,农业占比超过80%,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产业层次很低,属典型的农业社会。1978年第一产业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第二产业18.7%,第三产业31.5%。改革开放后,自治州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加快产业调整步伐,1999年第一产业比重降到40%以下,第二产业提升至17.2%,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2%2013年第一产业比重降到30%以下,第二产业24.7%,第三产业48.1%2018年三次产业比为19.3:26.8:53.9,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1955年仅122万元,分别于1985年、1996年和2011年突破千万、亿和十亿大关,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28.83亿元是1955年的2362倍,年均增长13.1%。财政实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是财政增量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较2000年净增27.58亿元,年均增加1.53亿元。2018年地方财政支出118.2亿元,是1955年的6529倍,年均增长13.6%。教育、卫生、交通运输、环保等民生支出78.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4%,多年来民生支出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

金融保险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已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网络。2018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4.77亿元,较1978年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7.3%。其中,住户存款195.73亿元,较1978年增长788倍,年均增长17.7%。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7.96亿元,较1978年增长1418倍,年均增长19.4%。保险业从无到有,从1983年正式营业,到目前已形成完善的保险服务网络。保险业机构共计16家,其中:财产险公司8家,人身险公司8家。2018年全州保费总收入16.68亿元,较2000年增长20倍,全州赔款总额5.57亿元,较2000年增长21.7倍。

农牧业蓬勃发展 农村经济欣欣向荣

种植业量质齐增。博州光、热、水资源丰富,宜农、宜牧、宜林、宜渔。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力十分低下。1949年全州总播种面积18.0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8万亩,粮食总产量1.14万吨,平均亩产只有68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足万亩(0.94万亩),种植种类只有油料和棉花,单产分别仅为35公斤/亩和5公斤/亩。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牧业生产连年发展。1978年全州总播种面积达到76.47万亩,是1949年的4.2倍,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0.6万亩,粮食总产量9.52万吨,平均亩产157公斤,是1949年的2.3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到8.23万亩,仍以油料为主,棉花少量种植,单产分别为46.5公斤/亩和40.5公斤/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新中国成立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各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广大农民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始向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997年全州总播种面积突破百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2.3万亩,经济作物53.9万亩,棉花占据主导地位,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平均单产达到96.5公斤

2000年以来,经过多年的总结积累,在农业生产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围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增收入的总体思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1978—2018年粮食面积比重由79.2%调整到28.9%,降低50.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由10.8%调整到63.6%,提高52.8个百分点,棉花种植面积比重由0.1%提高到56.1%,提高56个百分点。通过发展三高一优农业,种植业基本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积极推广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干部领种科技示范田”“农田标准化作业和科技特派员活动等措施,强化农业生产管理。主要作物基本实现良种推广,棉花、玉米、小麦、甜菜、枸杞单产居全疆各地州前列。2018年全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2.16万亩,是1949年的15.1倍。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8.73万亩,是1949年的4.7倍,粮食产量73.27万吨,平均单产931公斤/亩,是1949年的13.7倍,是1978年的5.9倍。棉花种植面积152.59万亩,总产量21.24万吨,平均单产139.2公斤/亩,是1978年的3.4倍。油料种植面积6.27万亩,总产量1.42万吨,平均单产226.5公斤/亩。枸杞种植面积11.68万亩,总产量1.85万吨,平均单产158.4公斤/亩。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博州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2018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92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5.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0万人,上缴税金0.51亿元。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业产业化融合体9家、新型职业农民330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35家。在疆内外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点50家。庭院经济、采摘体验等新业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达到187家。获批建设博尔塔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鲑鳟鱼、枸杞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挂牌。

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1949年全州各类牲畜存栏28.63万头只。其中,牛3.13万头,马1.71万匹,羊23.71万只。到2018年底,全州牲畜存栏114.0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0.08万头,较1949年增长2.2倍,羊存栏98.75万只,较1949年增长3.2倍,猪存栏2.7万头。2018年肉类总产量2.56万吨,是1979年的6.8倍,奶类产量2.11万吨,是1979年的21.3倍,禽蛋产量1.34万吨,是1982年的20.0倍。2018年申报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1家,规模化养殖场达到245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养殖业政策保险效果明显。

林业生产日新月异。122.3万亩天然林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先后建立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等4个自然保护区。2018年底全州森林面积300万亩,是1985年的3.3倍,农田林网化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提高2018年的9.3%。全州山地活立木蓄积量909万立方米。已初步形成以农田林网化为骨架,以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为裙带,以天然荒漠林为前锋,以山地森林为水源涵养地的绿色屏障,在艾比湖流域及天山北坡经济带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博州独特的盆谷地形和森林、草甸、湿地、河谷次生林等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生态体系,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群资源,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多达200余种,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60余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博州是一个农牧业州,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曲折向上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博州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56家手工业作坊,从业人员60人,工业总产值7万元。1978年,全州工业企业50家,工业总产值1038万元,是1949年的147倍。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富州战略的实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以一区三园为载体,形成了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进口矿产资源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纳入自治区三城七园一中心产业布局中的先发优势凸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03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8.43亿元,增长了1044倍,年均增长18.5%;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6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6.0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344倍,年均增长19.2%。从经济规模来看,工业总产值1988年突破亿元大关,1994年突破5亿元关口,2005年超过10亿元,2012年越过50亿元,2018年超过100亿元。近年来,自治州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经济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由单一、传统的加工型逐步发展成加工、制造与生产并重,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型转变。从企业规模来看,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达到11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7.79亿元,较2011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7.1%。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五台工业园区、金三角工业园区、精河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特色园区,产业集群度逐步提高。2018一区三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71亿元,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5%。从生产能力来看,2018年末全州发电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其中,水电10.5万千瓦,风力发电44.55万千瓦,太阳能发电53万千瓦。全州并网发电量16.5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185倍,新能源发电量15.51亿千瓦时,比重达到93.8%。棉纺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2万锭扩大到41.38万锭,气流纺锭达到8.87万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279万吨。

投资建设成就巨大 基础设施功能加快升级

国家投资奠定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自治州拨款投资,大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1953—1985年国家累计基建投资3.32亿元,用于自治州城市基本建设。特别是1978年以后,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一批公共建筑开始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到1985年,全州城镇房屋竣工面积155.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5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13平方米。全州完成9个乡镇和113个村队的规划。199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亿元,达到1.35亿元,主要以国家拨款投资为主,农村集体投资为辅。

投资总量快速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开启快速增长时期,2003年投资额达到10.9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十一五之初的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3.9亿元,2007年达到19.5亿元,2010年投资额52.3亿元,比十五期末2005年的11.9亿元增长3.4倍。十一五期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累计达到1214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5.2亿元,年均增长34.4%2011—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年均增长36.7%,是自治州投资规模和增长最快的时期。2012年完成投资105.6亿元,投资总量突破百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249亿元,总量再上新台阶。期间,精河县沙尔托海、温泉县大库斯台等一批水库建成使用,农田高效节水、河道整治等一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博阿220千伏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使用;S205线博乐火车站五台、环赛里木湖公路等一批公路投入使用,博温南线公路开工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突出规划引领带动作用,编制了博州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以博乐市为重点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扩大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依据规划,实施了一大批桥梁、道路、供排水、供热、绿化、水系打造等工程,城镇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博乐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新秀美、舒展大气、水系环绕、宜业宜居的首善之城正在形成,并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阿拉山口市、双河市成功设市并加快建设,精河、温泉城镇建设各具特色,均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撤乡建镇、合村并点工作取得成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面貌明显改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2017年全州房地产开发投资9.56亿元,房屋施工面积大30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6.2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40.57平方米,满足了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城镇人气、商气不断聚集,201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7.49%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提质。2017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8.6亿元,较上年增长23.5%。坚持把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作为重要抓手,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民间投资81.8亿。一大批涉及带动力强、涉及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各族群众期盼已久的博州支线铁路开工建设,201910月全线通车。交通建设实现大跨越大发展,首条自建高速精阿高速及博乐市北外环、西外环,呼场—G30、国防公路等重点交通工程陆续开工,博温南线新S304线全线通车,博温赛旅游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机场大道实现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通车,北疆高铁过博州预可研获自治区高度肯定。博乐市、精河县城乡供水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工程基本完工,哈拉吐鲁克水库实现下闸蓄水,下天吉水库二期有序推进。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获批并开工建设,52万平方米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启动实施,电气化博州进程加快。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州交通十分落后,只有两条黄土路马车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州交通快速发展,到1985年,自治州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169公里2017年达到3325公里,较1985年增长1.8倍,道路等级和通行质量大幅提升。2018年全州公路完成货运量1687万吨,货物周转量30.25亿吨公里,较1998年增长4.7倍。公路完成客运量470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2.52亿人公里。

城乡消费快速增长 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

城乡消费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购销实行计划模式,统购统销,商品交易品种单一,成交量小。195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万元,1978年达到3945万元,增长16倍,1985年突破亿元,达到1.08亿元,2000年达到6.02亿元,较1978年增长14.3倍。2006年达到11.1亿元,城乡消费步入快速增长期,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3亿元,较2006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3%2017年全州农贸市场达到32个,专业批发市场7家,物流园区4个,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201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2.98万户,是1990年的7.2倍。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电子商务服务站12个,服务网点97个,网上销售企业78家,网店3000余家,苏宁易购电商平台落户博乐市运营,上线销售酒类、保健品、民族特色工艺品等六大类69种产品。引导电商企业进社区,推动了美团外卖饿了么金农e等同城配送,初步形成了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全州打造了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的县乡村三级电商运营服务体系,实现电商销售额2.5亿元左右。

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1990年国务院批准阿拉山口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1992年正式向第三国开放。掀开了博州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1995年铁路过货量突破100万吨,2001年突破500万吨,2004年口岸过货量实现历史性飞跃,达941万吨,占全疆口岸过货量的90%以上。2005年阿拉山口口岸全年过货量1120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39.96亿美元,上缴海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37.54亿元,分别占到全疆总量的87.3%50.3%92.6%20067月中哈原油管道开始运营,计划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2008年口岸贸易结构呈现新变化,出口量跃居全国陆路口岸首位,原油成为进口主导货物,过货品种逐步向战略型、资源类、高附加值转变,口岸能源资源大通道的战略地位稳步提升。全年过货1898万吨,进出口贸易额109.1亿美元,上缴关税和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65.7亿元。2009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324万吨,首次超过2000万吨。2018年阿拉山口口岸全年进出口货物2291万吨,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118亿美元,上缴关税及进口环节税99.2亿元。近年来,阿拉山口口岸获批国家进口整车、进口饲料、进口粮食、进口肉类、铁路国际邮件交换指定口岸,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西行班列常态化运行,为口岸通关过货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从中亚、西亚国家进口能源及战略物资的安全大通道。

人民生活发生巨变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城镇各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618元。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深入发展,城镇居民收入随之不断提高,到1990年城镇各行业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已达到2126元;2000年达到6842元;2005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11645元,比1978年增长17.8倍。2018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80元,较2011年的1485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城镇居民购买力明显增强,消费档次显著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生活消费已由基本生存型逐步转向享受发展型。广大居民生活消费中,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食品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而消费层次较高的家用电器、文化娱乐、通讯、流行服饰、医疗保健、交通工具、旅游等,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位次和比重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城市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20世纪末,小轿车成为城乡居民消费品的还极为罕见,进入21世纪以来购置小轿车的家庭不断增多。以每部10万元至15万元的小轿车消费者居多,到2005年自治州城乡居民拥有小轿车已达到3229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辆,其中绝大多数为城镇居民。2018年全州轿车保有量3.48万辆,较2005年增长9.7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自治州农牧区实行土地、草场承包经营,农牧民有了自主经营权,依托市场多种经营,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务工经商增加收入。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为了增加农牧民收入,引导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推广农牧业科学技术等,使自治州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农牧民有了经营自主权之后,除种植、养殖业外,外出务工、经商等也成为其收入重要来源。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64元;1990年为762元;2000年为2819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4056元,较1978年增长23.7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较1978年增长98倍,年均增长11.9%

就业创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573人,较1998年增长1.1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31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7362人次。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创业人员2552人,带动就业6262人。博乐市和精河县创建为自治区级创业型县市。2018年末实有登记企业6989户,注册资本(金)1223.76亿元,投资者和雇工人数38311人。实有私营企业5892户、个体工商户29761户,从业人员达90174人,较1998年增长3.9倍。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33户。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18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9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34.44万人,失业保险4.71万人,工伤保险5.75万人,生育保险5.64万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达到百分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自治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禁三高项目进博州,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全力配合中央环保大督察,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实施艾比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赛里木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持续巩固。环境治理能力有较大提升。5个工业园区、19个乡镇场污水处理厂、固废垃圾填埋场实现全覆盖。全州中水回用量达920万立方米。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封填非法机电井322眼、退减灌溉面积10.49万亩。设立河湖长613名,巡河巡湖实现常态化,河道“四乱”整治有序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8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7.12%,较2015年提高4.11个百分点。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100%。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2017年,全州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1.24%,较2015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0.93辆,较2015年增长3.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18%,较2015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4.8%,较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社会各项事业成就显著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博州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经过7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了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体系,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8年末,全州各级各类学校255所,较1949年的24所增加231所,在校学生57210人,较1949年增长27.2倍。其中,小学学校31所,在校学生29867人,初中学校20所,在校学生12777人,普通高中学校7所,在校学生829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200人,高等职业院校1所,在校学生725人,电大高等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234人。幼儿园194所,在园幼儿16346人,较1985年增长3.1倍。2017年专任教师6242人,较1949年增长66倍。2018年投入1.3亿元实施教育项目38个,落实各项资助6544万元,惠及学生6.8万人次。精河县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认定,全州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双语教育整体推进至高二年级,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一、高二年级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普通高考本科一、二批次上线率71.3%。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中高职招生1549人。

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下乡、四馆一站免费开放、东风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政策全面落实。温泉县呼斯塔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马头琴音乐、皮酒囊制作、格斯尔史诗纳入第五批自治区非遗名录。2018年末,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5个,乡镇场文化站27个,村队文化室398个。2017年艺术表演团体表演487场次,观众14.65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数量27.43万册,档案馆开放各类档案14315卷。形成了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工作网络。有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本州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7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25%。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5%,较1982年提高28.75个百分点。自治州把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民族文化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城乡。2018年自治州文化艺术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博州代表团获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金牌4枚。2007年开始,中国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已连续举办十二届,赛事已发展成为国内业余自行车运动的一大盛事,它为新疆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自行车爱好者,它将赛里木湖的美名美景带进了千家万户,促进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自治州的科技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初一无所有的基础上起步的。2018年组织实施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3项。登记自治州科技成果26项,评定州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

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1949年,自治州只有3家卫生院及少数游医,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完全空白。1954年自治州成立时,有医疗机构4个,12名医务人员。1998年底,全州医疗卫生机构40个,卫生技术人员1461人,病床879张。新世纪以来,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自治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医院,县级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惠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8年底,全州医疗卫生机构462个,较1998年增长10.6倍,医院、卫生院和卫生机构实有病床数2577张,较1998年增长1.9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31人,较1998年增长1.35倍,其中:执业医师1044人。注册护士1347人。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

70年的沧桑巨变,40年的改革开放,博州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力谱写了华美乐章。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即将开启,博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持之以恒推进丝绸之路核心区关键节点建设,进一步提振信心、坚定决心,全力推进博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